“滴滴”一下就到家,“网约护士”能走多远?
2023-07-27 19:25:36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记者 叶诗蕾 通讯员 林慧君

手机下单,即可预约护士上门打针、输液、换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约护士”走进人们的生活。


(资料图)

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浙江等6省市被纳入试点,患者只需线上申请下单,即可享受专业护士的线下服务。试点四年,“网约护士”谁在约?服务体验好不好?还有哪些需要提升的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基层医院,和护士、患者们聊了聊。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滴滴”一下,护士到家

家住长兴县龙山街道的王大爷(化名)因病长期卧床,得了骶尾部压疮,处理创口成了家属的一大烦恼。

“父亲行动不便,去趟医院折腾得很,我们自己在家处理的话,又怕操作不当加重病情。”得知长兴县人民医院有“网约护士”的服务,王大爷的女儿王女士立即下了单。没过多久,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胡蝶上了门。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女士仍然印象深刻。当时,老人的伤口积聚了不少脓液,胡蝶掀开敷料,恶臭迅速在房间弥漫。“我们都受不了那股味道,跑到了屋外。”

清理创口、更换敷料,仅用几分钟,胡蝶就专业又迅速地完成了一系列操作,随后还详细交代了伤口后续处理的注意事项。服务结束,结算费用228元。“胡护士帮了大忙,请她上门挺值的!”王女士说。

“网约护士”上门,为患者换药。

“我们是省内较早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院之一。”长兴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姜秀菊介绍,在浙江被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的第二年,该院就与湖州市卫健委、第三方机构“微脉”平台合作,面向全县患者提供“网约护士”服务。

去年11月,“浙里护理”应用正式推出,“网约护士”在浙江有了统一、规范的官方平台。目前,该院在“浙里护理”注册签约护理人员325人,今年上半年完成居家护理服务210单,线上咨询量1494单,服务数量列湖州第一。

订单项目关键词云图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曾说,护理将是未来社会需求增长最快的职业。“网约护士”兴起的背后,正是失能老人、手术康复期患者和孕产妇等群体的现实需求。

在长兴县人民医院提供的49项护理服务项目中,失禁性皮炎护理、慢性伤口换药、PICC护理等项目的下单率最高。“像王大爷这样老龄、行动不便的患者占了80%左右。”姜秀菊说,处理伤口、换药等操作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专科护士上门服务就成为了这类患者的刚需。

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网约护士”下单客户中的年轻群体比重也在增加。“一方面是年轻人对互联网服务的接受度更高,另一方面则是孕产妇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为满足县城百姓多元化的医疗护理需求,该院随即推出了产后通乳、新生儿沐浴抚触、测黄疸等母婴项目,服务反馈都不错。

上门服务,风险怎么破

事实上,“网约护士”并不是新事物。早在2015年,“U护”“医护到家”“金牌护士”等多个提供网约护理服务的手机APP就陆续上线,引发网络热议。

这些APP主要由第三方平台开发运营,就像“滴滴打车”,有执业资格的护士通过入驻平台,获得上门服务资格,工作之余兼职赚取外快,平台从服务费中按一定比例抽成。

由于不是专业医疗机构主导,且新生事物缺乏监管,导致不少APP出现了护士资质审核不严、护理操作不规范、责任认定缺位等安全风险问题,行业发展受到制约。

“浙里护理”应用

2019年,官方“出手”了。《“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对公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使原本的模糊地带变得清晰。

比如:

提供主体的资质不能低——派出的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

服务对象须通过评估——重点为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试点医疗机构在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前须要对申请者进行首诊并评估;

责任认定、风险防控等方面也有要求——试点医疗机构要与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服务对象分别签订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建议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等核验个人身份信息,为护士配置护理工作记录仪、购买保险等。

“护士在平台注册前必须通过医院的考核评定,接单后系统会显示地图路线,服务全程有录音。”姜秀菊介绍,比起几年前,如今“网约护士”的机制越来越完善,“下单患者可以对护理服务进行评价打分,平台还会抽样电话回访,形成服务闭环。”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少护士依旧积极“接单”,她们认为,上门服务除了能额外增加收入,也帮助到了更多患者,给自己带来了职业价值感的提升。“有一次我傍晚下班去患者家换药,患者的老伴一直催我早点回家,最后还塞了好几个水煮蛋给我,感觉心里暖暖的。”胡蝶说。

“网约护士”还能走多远

服务好不好,用户体验很重要。对于患者而言,费用是其中最有感的因素之一。

据了解,“网约护士”的收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耗材费、交通费、上门服务费。就湖州地区来说,目前这些费用都由患者自费承担,医保无法报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约护士’的推广和普及。”姜秀菊说,比如PICC护理项目单次收费260元,平均每周需要护理一次,这笔支出对于普通家庭可不小。“如果患者选择自己去医院挂号做护理的话,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仅20元左右。”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也争议不断。有网友认为,如果不能进医保,“网约护士”难以真正惠及群众;另一部分网友则表示,上门服务本来就属于个性化需求,纳入医保的话,就没人去医院看病了,护士更是忙不过来。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的确,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向医保,应当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付费机制。”在采访中,不少护理人员提出了她们自己的建议:

可以对有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的人群进行分类,按实际情况进行补助。单纯不愿去医院排队、想享受上门服务的年轻人需自费;低保户、高龄或失能老人等政府关照人群则可纳入医保。

也可以参考宁波、台州等兄弟地市的做法,将腹透居家护理、PICC护理等特殊病种的护理项目纳入医保,或者推出高频护理项目的优惠套餐,减轻需长期照护患者的经济负担。

从几年前的市场萌发,到国家卫健委推行试点,再到全国各地试水,“网约护士”是“昙花一现”还是必然趋势,答案已然清晰。

就像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所说,“互联网+护理服务”是盘活现有护理资源存量的方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面对庞大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除了继续增加护士队伍培养和供给外,希望借由‘互联网+’调动护理团队的积极性,更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焦雅辉说。

当然,要想“网约护士”行稳致远,还需从服务质效、定价等方面入手,推出更多具体、可行的创新制度,才能让护士安心护理,患者放心去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标签:

上一篇:《长安三万里》带火了唐代诗人!李白的一生,比诗词更精彩
下一篇:最后一页